日期: 2020-11-10
人氣: 13399

淺談台灣角色授權、日本製作委員會 授權與被授權之間的觀察

授權與被授權之間的觀察

你有沒有發現,台灣即使是很紅的原創作品,周邊商品還是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少?為什麼日本的動畫作品,在電視播出的同時,周邊已經同步上架了,這是因為日本採用製作委會員的分工方式,就好比結集了行業中最頂尖的人脈與資金合夥成立一家公司,包含電視台、出版商、廣告代理、玩具廠商⋯⋯等等,因為權利和義務都已經分配好了,在動畫外包製作的同時,周邊也已經正在開發中,省去中間授權的過程,所以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完成。 然而台灣目前的授權方式比較像迪士尼或三麗鷗在做的模式,廠商並沒有參與原創的製作過程,而是取得已經完成的角色去開發商品,除了必須負擔授權金之外,也得自負所有的銷售風險,而製作委員會在前期已經是投資者之一,就算動畫本身不賣座也能透過周邊的利益將風險降低,這也是所有的廠商在開發授權商品時,特別喜歡採用經典不敗的迪士尼與三麗鷗的原因。

淺談台灣角色授權、日本製作委員會

授權與被授權之間的觀察

你有沒有發現,台灣即使是很紅的原創作品,周邊商品還是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少?為什麼日本的動畫作品,在電視播出的同時,周邊已經同步上架了,這是因為日本採用製作委會員的分工方式,就好比結集了行業中最頂尖的人脈與資金合夥成立一家公司,包含電視台、出版商、廣告代理、玩具廠商⋯⋯等等,因為權利和義務都已經分配好了,在動畫外包製作的同時,周邊也已經正在開發中,省去中間授權的過程,所以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完成。

然而台灣目前的授權方式比較像迪士尼或三麗鷗在做的模式,廠商並沒有參與原創的製作過程,而是取得已經完成的角色去開發商品,除了必須負擔授權金之外,也得自負所有的銷售風險,而製作委員會在前期已經是投資者之一,就算動畫本身不賣座也能透過周邊的利益將風險降低,這也是所有的廠商在開發授權商品時,特別喜歡採用經典不敗的迪士尼與三麗鷗的原因。

做授權周邊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,能把 IP 授權出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

以前出版社為了能在動漫展貢獻一點業績,除了會進一些日版的周邊外,幾乎都會跟版權方申請活動限定的周邊,但礙於出版社的資源,大多都是做跟紙製品相關,一來成本低,不用開模,而且審核又快速,很符合動漫展這種短期的需求,不知道現在的情況是否依舊如此?

其他只要牽涉到需要開模具或是需要車縫的製品,不是成本太高,就是要往返打樣確認,非常的不符合效益,因此逛來逛去永遠是紙袋、海報、檔案夾、畫冊這類的印刷品,像手機型號太多種、衣服太多種尺寸,完全不敢做⋯⋯

但是由於日本的動漫周邊的商機實在太龐大了,也因此有動畫代理商開始兼作圖像授權,不過做授權很麻煩,且不是主要業務,近期則有專門的版權公司負責授權業務,源頭都是來自日本所屬的動畫公司,與漫畫出版並無直接關聯,原因是當漫畫從周刊連載進入動畫化後,其相關的權利就變成製作委員會,而製作委員會除了電視台的播放收益、票房、海外版權外,更會將周邊的權利全部納入其中,主要是為了能在動畫推出時,與其他周邊製造商一起連動,將 IP 的商業價值最大化,也省去了繁瑣的授權流程,而這也變成明明某個作品非常紅,只要出什麼周邊就一定賣得掉,但是出版社卻無動於衷,原因就是周邊的權利根本就不在手上,頂多只能做做讀者贈品名義的周邊。

台灣因為沒有動畫產業 (?),也沒有所謂的製作委員會這樣分工的機制,目前還只有在漫畫的階段,所以暢銷作品要開發成周邊就變得非常困難,如果是出版社去做這件事,變成出版社要扛下所有的銷售的壓力,想必然第一個反對的一定行銷業務部,最好的方式就是授權出去給第三方,如果能和服飾做聯名,透過既有的生產技術與銷售通路,一定比出版社去做這件事更有利。

那作者一定會說出版社不做,為什麼不趕快授權給第三方呢?這就要從 IP 本身的市場規模看起,以 T-shirt 為例,假設某品牌在全台的銷售通路一季為一萬件,如果品牌商有兩個 IP 可以選,一個是 Kitty 猫預估可以賣掉五成就是 5000 件,一個是台灣人氣貼圖角色,預估可以賣掉一成是 1000 件,在兩個授權金都是一樣的條件下,一定是選擇可以賣掉最多件的角色,因為一次鋪到全台的通路就是要這多件,何必為了賣 1000 件而去做 9000 件的庫存呢?

第二個原因是推廣成本,像三麗鷗、迪士尼這種經典的 IP,幾乎包含了 0~50 歲的年齡層,廠商完全是在搭 IP 本身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就可以銷售,但原創的角色則是反過來搭廠商全台的銷售通路在做曝光,這也是為什麼便利商店很愛跟三麗鷗這類 IP 聯名的原因,因為這些 IP 不只是一個角色印在杯子上而已,而是經過多年累積才能達到的成績。

除了日本的漫畫家可以從單行版的版稅賺到錢之外,剩下就是要靠賣周邊賺錢,動畫幾乎只能達到宣傳曝光的目的,若是把動畫當成廣告播,台灣 10 秒鐘的廣告費就要 1~2 萬,試想一季動畫可以省下多少廣告費?日本 ACG 產業由出版、影視、遊戲、周邊組成的製作委員會形成一個循環的生態系統,不再是傳統由上而下的產業鍊,台灣缺少這種分散風險的平台,目前只有漫畫雜誌每期有 10 多位作者一起連載的方式,這也是一種分工的概念,讓讀者可以從人氣作品中間接看見其他有淺力的新秀,但除此之外就只剩下影視化,周邊幾乎是零。

如果你目前有喜歡的原創作者,能買到周邊就盡量買吧,如果你已經有忠實的粉絲,有能力出周邊就盡量出吧,粉絲喜新厭舊的速度保證比你出周邊的速度還要快,千萬別像那些藝術家一樣,等到作古了才待價而沽⋯⋯

備註:製作委員會方式(日語:製作委員会方式)是一種在制作動畫、電影、電視節目等影像作品,或劇場藝術、音樂劇等舞台作品時,由複數企業共同出資以分散風險的方式。由複數企業共同出資時,這些複數企業的集合體會稱為「製作委員會」。這種方式相當於建築業裡的聯合承攬或同形態的合夥企業。